捐款2万元整修3条道路 独居残疾老人慷慨大义获盛赞发表时间:2024-05-22 15:05 谢青友,男,1953年1月生,大足区宝顶镇荷叶村村民。右眼失明、一人独居的他为了回报社会关爱,长期热心公益、乐于助人。特别是2020年以来,他依靠微薄的残疾补贴和卖菜收入,捐款近2万元并牵头筹劳,在村里整修3条道路方便乡邻出行,得到村民的交口称赞和刻碑铭记。谢青友曾获“大足好人”称号。 能有这条便民路,要感谢谢青友 沿着一条从化龙水库库尾淤泥中建起的宽约5米、长约100米的水泥路,仅需几分钟,就能够从水库的南岸走到北岸。 “现在两岸往返,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要沿着湖岸绕行40多分钟了。能有这条‘便民路’,可真要感谢谢青友。”村民们口中要感谢的这位“谢青友”,既是一位“热心人”,也是一位“苦命人”。 1975年参加化龙水库大坝加固时,谢青友的右眼被飞石击伤致盲,后来妻子离开了他。他一人把患有轻微智障的女儿抚养成人,女儿嫁到外地后也很少回来,谢青友长期一人独居生活。 幸运的是,谢青友得到当地党委、政府和乡邻的多方关心照顾。 除了每月发放400元的残疾补贴,政府还不时给他一些困难慰问,邻居们也经常在生活上帮助他。对此,谢青友心中充满感恩之情,从不因为残疾、独居、清贫等原因而“躺平”“自私”“孤僻”,总是开朗乐观、热爱劳动、热心助人。 修路捐资功德碑,他排在第一位 2020年冬天,谢青友注意到,村里连接化龙水库库尾两岸的一条田埂小路,因为年久失修而坍塌,附近300余名村民往来两岸,需要沿湖绕行40多分钟。 “我作为一名残疾人,长期得到政府和乡亲们的关心照顾,现在应该是我回报大家的时候了。”在得到村干部和水库管理部门的同意后,谢青友出钱买来砖块、砂石等建筑材料,雇来挖机等设备对田埂小路进行整修。 在他的带动下,乡邻们也纷纷出钱出力积极参与。仅仅两个多月,一条长约100米、宽5米的泥土路就修了起来。该路还专门修建了宽大的涵洞,完善水库的蓄、排水功能。 事后村民们在路旁安放了“修路捐资功德碑”,碑上铭刻着共81名捐款人的姓名及其捐款金额,捐款10000元、占总额近一半的谢青友排在最前面。 2022年11月,镇政府把该路纳入高标准农田改造工程的生产便道范围,铺设水泥路面,提升了通行条件。“如果没有谢青友他们修路的基础,这条路是不会被纳入改造范围的。”村干部说。 靠着补贴和种菜,再修“护学路” 如果说,化龙水库库尾这条“便民路”,是谢青友领头聚集众人的资金和劳力而修建的话,那么另外两条“护学路”的修建,则基本上是谢青友凭一己之力完成的。 2021年秋天,谢青友注意到,村里有几条从公路到水库便民上船点的泥路由于没有硬化,一到雨天就变得溜滑、让人难行,特别是那些七八岁去上学的孩子则更易摔倒。但是,这些泥路由于多而散,一时没能纳入政府的硬化范围。 “不能什么事都等着政府来做,我们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为政府分忧。”谢青友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 随后,谢青友自掏腰包组建施工队,带着6名工人来到出行人员较多的蛮子洞上船点,前后忙活了近20天、花费5000余元,对从公路通往上船点的20米泥路用砖石进行了硬化。 2022年冬天,谢青友又出资约4000元并自行筹劳,对另一条从公路到水库杨家湾上船点的15米泥路进行了硬化。 这两条路,解决了近100名村民特别是30多名小学生到水库边去上船的走“泥泞路”之苦。而谢青友修路的资金来源,仅是他因为右眼工伤致盲后国家给予的每月400元的残疾补贴和零售自种蔬菜等微薄收入。
新时代农民,他展现着耀眼风采 《谢青友——热心乡梓的“修路人”》,今年5月20日,大足区融媒体中心以此为题对谢青友的先进事迹进行报道后,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,大家纷纷为谢青友点赞。 节俭、勤劳、助人,这已是谢青友多年的生活习惯。他已有近3年没有给自己添置过新衣服,平时吃得也非常简单。他种了近1亩的蔬菜,自己吃不完,就挑到街上去卖,或者送给邻居吃。 2023年,一位村民整修从自家院坝到附近公路的道路,谢青友见其经济不宽裕,主动捐了1000元并无偿帮助修路。 多年来,谢青友对年老体弱、子女外出打工的邻居夫妇照顾有加,帮着挖土、施肥、割菜籽、担红薯,热情主动、跑前忙后。 在荷叶村的森林防火、危岩治理、关爱未成年人及高龄老年人等志愿服务活动上,也总能看到谢青友忙碌的身影。 身有残疾而从不自弃、一人独居而心怀乡邻、收入微薄而慷慨大义,在谢青友这位貌不惊人的老农身上,展现着新时代农民的耀眼风采。 (大足区文明办供稿)
文章分类:
文明播报
|